激扬文字
在今年高考招生中,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因“综合素养评价低”而被退档,此事近来引发热议。人们普遍质疑的是,综合素养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杜绝弄虚作假?
但凡涉及高考的改革,都难免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公说得有理,并不代表婆说得没理,反之亦然。笔者加入这场论战,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论述此项高考改革的弊端——它可能异化为一种高考歧视,对农村高考生的歧视。
何谓“综合素养”?我们不难想象,反映在考生档案里的综合素养评价,不大可能是意志坚强、心理健康、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等相对较“软”、无法量化的指标,而只可能是有没有文体特长、球打得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舞跳得怎么样、会不会画画、会不会弹琴等相对较“硬”、可以量化的指标,而恰恰在这样一些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差很多,甚至根本没办法相比——农村学生想打球,可有的学校连一张乒乓球桌都没有;他们想唱歌,可是有的学校连音乐教师都没有;他们愿意画画、练琴,可是他们既没这个条件,也没这个工夫,他们放学以后要帮父母干农活儿,放假时要打一些零工才能凑齐学费……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少,他们已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正是这种不公平对待导致他们在综合素养评价方面比不上城市学生。如果高校再以“综合素养”的名义拒绝录取他们,就无异于对农村学生构成双重歧视、二次伤害。农村学生上大学的通道被挤占,农民子女仅有的向上流动通道被阻塞,这该多么可怕!
高考“唯分数论”确有其弊端,但它让无数农村孩子凭借刻苦学习圆了大学梦,为农民子女保留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单凭这一点,它便是功大于过。高考改革不管怎么改,都要以保障这条通道畅通为前提,哪怕暂时不改而容忍“唯分数论”,也是值得的。
今年3月至5月期间,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在对该省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国家投入了数亿元资金兴建的沼气池,报废率超过90%。报废的主因是,政府主管部门明知砖混结构不能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却毫不在意,强令推广砖混结构沼气池。
首先,有关部门以审批的方式固化了巨大的利益空间,这也是群鼠能够环伺、分肥的基础。报道披露,2008年在黑龙江建一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各方投入的资金加起来一共是4000元,而保守估算,建一个砖混结构沼气池,成本不超过1500元。这样一块巨大的利益,足以解释为什么必须建砖混的而不是其他新材料的。
其次,围绕农村沼气池,封闭的权力形成封闭的黑色产业链。从工程招标,到实施工程单位与政府工作人员相互关联、中饱私囊,暗箱操作随处可见,甚至有县能源办主任直接贪污项目资金被判刑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悲哀地发现,经历了无处不在的盘剥、时时处处的渗漏之后,能够凑合着建起一些装门面、摆样子的砖混沼气池,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这也涉及对农村沼气池评价的包办现象。黑龙江省能源办在2008年工作总结中写道:“2008年,全省用沼气池11万个,户用沼气项目已覆盖全省所有市……2008年,争取国家各类农村能源建设资金1.77亿元,省级投入专项资金1.08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可见其自我评价之高。而在农民那里,得到的却是,“既浪费了国家的钱,又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的讥评。
官方民间评价差距如此之大,一项好好的惠民工程办成了扰民工程,根源在于农民参与的缺失。一项覆盖全省所有农村的工程,何以看不到农民参与的身影?有关部门过分迷恋权力的封闭运行,其初衷可能是希望把好事办好,能够比较迅捷地把温暖传递到每一户百姓家中。然而,权力的不公开运行,除了严重挫伤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之外,更必然导致黑色利益链条的形成。
热线:15206181866
